
遊戲治療的一部分:兒童中心學派遊戲治療(child-centered playtherapy:ccpt)
撰文者:鄧宏瑜諮商心理師
2017/02/13
遊戲治療為一門深且有趣、有效能的心理治療技術、媒材和理論,其中既容易又不容易的一門為「兒童中心遊戲治療」(child-centered playtherapy)。
剛閱讀完一個網站在介紹什麼是個人中心遊戲治療(=兒童中心),主要內容是:他發現孩子喜歡唱英文歌,所以就教孩子唱4個月英文歌後,孩子自信心大幅進步,孩子成績變好了,其他許多問題也逐漸不見了!接著他強調個人中心遊戲治療是把幾個介入技巧反覆運用而達成。這讓我又想到多年前拿到另個人寫的人本遊戲治療的內容,強調要回問孩子問句、使用類似行為治療的方式來處理等;也有輔導老師告訴我,覺得兒童中心遊戲治療需要無條件接納、無條件包容等,覺得我做這個取向的心理諮商真的很辛苦,她做不來。........大錯誤!以上這些都不是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所謂個人中心遊戲治療)的介入方式。(使用治療一詞,沿襲專業英文翻譯)
幾年前, 在一邊學習客體關係取向心理治療,同時剛接觸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也以為很簡單、沒有甚麼困難,就是只要溫暖、隨時回應跟隨就好,覺得心理動力(如:客體關係)的心理諮商才有深妙的奧義,但從不斷跟督導的個案討稐、15分鐘到50分鐘的逐字稿、錄影檔討論和閱讀文獻等,越學越喜歡,越覺得深奧與不容易,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功力跟諮商心理師個人的自我議題處理到哪階段有絕對關係,同時覺得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和客體關係取向在對某些關係歷程的思考是相似的。以下從小細節來窺看這大格局:
1-從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玩具選擇和擺放整理和諮商師的個人習慣、風格,是否無意識討好孩子(不迎合孩子的興趣來準備玩具)、是否能平均分散的提供各種議題的處理媒材(撫育、創造、攻擊、角色扮演等),對攻擊議題和自我情緒涵容的能力是否有自覺、是否準備了具有安全信任感的遊戲環境、諮商師是否準備好了要開始工作、是否讓孩子經驗到前一個孩子的心理議題...等。
2-諮商師開始工作的位置:角度、身體姿勢、包括面對孩子的方式、如何思考和處理自己和孩子之間距離、是否能完善觀察到孩子遊戲的狀態..等。
3-諮商師的五感要全開(眼、鼻、耳、嘴、心):兒童中心遊戲治療雖然有完整的口語介入技巧,但如同客體關係/心理動力一樣,最重要的是觀察和思考孩子的非語言、內在世界的狀態,用五感跟隨,活在當下(是的,真的要很專注的活在當下,這真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同時移情、反移情的感受對話都也在發生,但都是來在當下理解與處理孩子心理議題的重要資訊,就算孩子躲起來、看不見、背對諮商師、趴著假裝睡覺,都是可持續處理其表現出的心理議題。
4-關係觀點:兒童中心治療需要設定目標,包括孩子的諮商、父母的親職諮詢,且不是在短短2-3次諮商內就可以完整解決其心理議題,但通常在前面幾次起步可以有很好的改善,且與家長的合作可以加強孩子的諮商效果。
5-沒有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因為孩子都是未卜先知,這個跟其他的治療模式一樣,我們都需要先理解和知道自己面對孩子或其他人攻擊情緒、宣洩情緒的底線在哪裡,如有人可以接受沙箱內的砂撒出約5~6個碗多、或可接受孩子把黏土蠟筆抹在牆上等,有人無法接受沙子灑出來在地板上磨擦的感覺,這些意味,不能因為自己可以接受多就讓孩子持續到自己最後的底線(持續把沙撒出來,同時眼睛偷偷瞧著你),也不能在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就把沙箱擺著讓孩子用,但自己心底皮皮抖。因為孩子都能敏感到諮商師的限制在哪裡,而開始挑戰。我覺得這是最最人本的部分,就是一個人能用真實知道有所限制的部分,溫柔真誠的跟隨回應另一個人,這不容易,也是孩子最需要的部分。先初步整理這五點,因為真的博大精深。
很有趣的是,曾經有家長告訴我,孩子有強烈嚴重的分離焦慮,無法穩定上學,第一次過來做遊戲治療,跟我一起待在諮商間時害怕的大哭大叫,兒童心理諮商結束後的隔天,孩子持續30天的完全無法上學、嚴重的分離焦慮就完全好了,竟可以開心在幼兒園門口跟家長說拜拜,恩... 我只能想,高興孩子某個困難初步消除,除了是遊戲治療的效果外,也可能我正好站在30天分離焦慮症頭的最後一天吧,當然,父母願意在諮商門打開時,在諮商間外面好好且溫暖的迎接這個孩子,或許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了。